本报济南9月9日讯(记者 杨传忠) 9日,我省知名企业双星集团迎来了90华诞。改革开放以来,作为全国3000多家国有制鞋厂仅有的幸存者,双星集团不只活下来了,反而越活越有生机,从给人做鞋到给轿车做鞋进军轮胎业,形形色色、敢为人先的双星人总能把握住商场经济的脉息,缔造了国有企业的长青基业。
双星始建于1921年,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民族制鞋企业,上世纪50年代初,被国家命名为“公营第九橡胶厂”。1983年,一向跟着计划经济统购包销的双星集团,忽然接到青岛商业部门告知,回绝收买其现已出产的200万双“解放鞋”,一时职工发不出薪酬,解放鞋堆积如山,工厂堕入“绝地”。
“许多国企便是这么倒下去的,在商场经济大潮中还没回过神来,搞不懂啥叫改革开放就现已关门了。”双星集团总裁汪海告知记者。面对绝地,汪海带领职工敏捷转变观念走向商场,亲身背着解放鞋走向广阔村庄,做起了推销员,最早在消费品范畴建设了安稳的出售途径,让双星活了下来。
1996年,双星成为国内榜首个改制上市的制鞋企业,在资本商场融资成功。此刻,开展壮大的双星现已不满足于只给人做鞋。1998年,国企改革的鼓点又一次敲响。面对工业拓展转型的双星,在我国轿车职业刚刚起步之时,做出了事关日后开展的严重战略转移:进军轮胎制造业。
“有人说我想入非非,做鞋的怎样能做轮胎,我说做轮胎不便是给车做鞋吗?其时他人都感觉很可笑。”汪海笑着说。随后,置疑者都向汪海竖起大拇指。经过吸收兼并华青轮胎,双星集团短短几年就创出了我国名牌;后重组春风轮胎,完成了从给人做鞋到给车做“鞋”的转型,并立异研发了国际榜首条五颜六色轮胎,走在了职业的最前端。
改革开放30多年来,由一家接近关闭的国企,双星集团现在已开展成为具有6万名职工,年出售收入120亿元,触及鞋业、轮胎、服装、机械、热电、印刷等23个工业的特大型企业集团。是什么让老国企从头勃发生机,缔造了长青基业?双星集团总裁汪海的诀窍之一便是,“形形色色,敢为人先!”
从闯商场开端,双星创下了我国企业界的许多“榜首”:榜首个打破了统购包销的流转系统,开端自产自销;榜首个以企业名义举行新闻发布会,招来了纪委检查;首先推广人事制度改革,砍掉铁交椅、铁薪酬、铁饭碗;榜首个举起“民族品牌”大旗……
在青岛双星总部门口,两边放置的不是石狮子,也不是大象,而是两只按住老鼠的大石猫。“说得好,不论黑猫白猫,捉住老鼠便是好猫。以这个理念办理企业,选拔人才,才干成为商场经济的常胜冠军。”汪海解说说。